地震勘探
地震波的基本类型及传播等
地震波的基本类型
有关这一问题的回答的逻辑参考下面这个思维导图
graph LR
A[地震波的类型] --> B[体波]
A --> C[面波]
B --> D[P波]
B --> E[S波]
D --> D1[传播介质:固体、液体、气体]
D --> D2[振动方向: 与传播方向一致]
E --> E1[传播介质:固体]
E --> E2[振动方向:与传播方向垂直]
C --> F[Rayleigh波]
F --> F1[在自由界面附近并沿自由界面传播]
F --> F2[振动方向:既有垂直分量又有水平分量,沿椭圆轨迹运动]
F --> F3[传播速度:比Love波慢]
C --> G[Love波]
G --> G1[在低速夹层顶底界面之间产生的平行于界面的波动]
G --> G2[振动方向:水平面内的横向振动,实际上也是一种SH波]
C --> H[Stoneley波]
H --> H1[在两种均匀弹性介质的分界面上产生的沿分界面传播的瑞雷型面波]
H --> H2[在液体固体介质分界面总是可以形成]
H --> H3[传播速度:略小于Rayleigh波]
文字版回答:
-
体波:
从弹性波场知道,在外力作用下,弹性介质中存在着两种扰动(涨缩力和旋转力)。由于涨缩力的扰动,弹性介质产生体积应变,体积应变产生的波动称为纵波(P波);由于旋转力的扰动,弹性介质产生剪切应变,剪切应变所引起的波动称为横波(S波)。这两种波动统称为体波。-
纵波的特点:
- 纵波在介质中传播时,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,因此又称为线性极化波;
- 纵波的传播速度 \(V_p = \sqrt{\frac{\lambda + 2 \mu}{\rho}}\);
- 振动的强度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而减弱。
-
横波的特点:
- 横波在介质中传播时,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垂直;
- 质点振动在水平平面中的横波分量称为SH波,在垂直平面中的横波分量称为SV波;
- 横波的传播速度 \(V_s = \sqrt{\frac{\mu}{\rho}}\);
- 在液体和气体中,由于剪切模量 \(\mu = 0\),故不存在横波。
-
-
面波:
相对于体波而言,在弹性分界面附近还存在着另一类扰动。从能量上来说,它们只会分布在弹性分界面附近,故称为面波。面波又会分为瑞雷面波、勒夫面波、斯通利波。
-
三种面波:
- 瑞雷面波:质点振动轨迹沿波传播方向成逆时针方向的椭圆轨迹运动。只分布于自由界面附近并沿自由界面传播,随据表面距离的增加增幅呈现指数衰减
- 勒夫面波:质点在水平方向振动并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。是一种在低速夹层顶底界面之间产生的平行于界面的波动
-
斯通利波:在两种均匀弹性介质的分界面上形成的类似于瑞雷型的面波。沿着固-液边界传播,或者在特定条件下也沿着固-固边界传播。斯通利波的振幅在两种接触介质之间的边界处具有最大值,并在远离接触介质时呈指数衰减
-
面波特点:
- 速度低,面波速度一般略低于横波速度;
- 能量强,在远离震源时,面波能量往往强于体波能量;
- 瑞雷面波振动能量沿垂直方向衰减快,而沿水平方向衰减慢;
- 频率低,面波主频一般在 \(10\sim 20 Hz\);
- 存在频散现象,即波速是频率的函数。
Tip
面波的特点可以简单记为低频低速强振幅会频散
叙述面波的分类时,可以按照对应质点的运动规律+这类面波存在的条件这样的逻辑记忆
-
地震波的传播
Note
地震波的传播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话题,下面对可能考到的话题进行逐一阐述做一布防,复习时以理解为主,考试时按照对应的内容填写
如果只是宽泛的问地震波的传播:可以按照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基础(3点)+ 运动学动力学(3点)+ 地质因素(5点)回答
- 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基础
- 惠更斯定律:在弹性介质中,已知t时刻的同一波前面上的各点,可以把这些点看作从此时刻产生子波的新的点振源,由它产生二次扰动,经过\(\Delta t\)时间后,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\(t+\Delta t\)时刻新的波前面
- 惠更斯-菲涅耳原理:由波前面上各点所产生的子波,在观测点上相互干涉叠加,其叠加结果就是我们在该点观测到的总扰动。
- 费马原理: 波沿走时最短的路径传播
- 视速度定理: 在射线方向观测波的传播速度,就是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真速度,但是地震勘探往往是在地面观测,观测到的速度小于真速度,称之为视速度。\(V_a = V / sin \alpha\),\(\alpha\)是射线与地面法线的夹角
😡以上内容是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基础
-
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与运动学
- 运动学特征:包括反射、透射、折射 、绕射。 如图所示,c为反射,d为折射,地震波里的折射多了一段滑行波的概念,就是传播到界面会沿界面滑行一段距离再折射上去
Warning
事已至此,不再赘述反射,折射透射的概念,仅作几点说明
- 下界面速度大于上界面才会出现折射
- snell 定律:\(\frac{V_1}{sin \alpha} = \frac{V_1}{sin \alpha_1} = \frac{V_2}{sin \beta}\)
- 绕射:地震波传播经过物性不连续点的时候,可以把不间断点看作震源,由这个新震源产生的扰动向四周传播,这种现象称为绕射。
-
动力学特征:包括波在弹性分界面上的波形转换和能量分配 弹性波入射弹性分界面的时候会出现波形的转换,入射纵波可能会形成反射纵波、反射横波、透射纵波和透射横波。波形相同称之为同类波,不同称之为转换波。 能量分配遵循佐普利兹方程(弹性分界面上各种波的振幅关系)
-
地震波传播时会产生能量衰减,主要包括:波前扩散、吸收衰减、 透射损失
- 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
- 密度:
不同岩石具有不同密度,其波速也不同。通常密度大的致密岩石波速较大。 - 孔隙度:
一般波在流体中的速度小于骨架速度,因此孔隙度大的岩石波速较小。而且孔隙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密度的变化,孔隙度增大,岩石密度相对减小。 - 孔隙填充物:
岩石孔隙中的填充物不同也会引起波速变化,\(v_{气} < v_{油} < v_{水}\)。 - 风化程度:
风化作用使岩体矿物变异,原生结构破坏,导致质点间弹性联系减弱。岩体波速随风化程度的增大而减小。 - 其他因素:
一般年代越久,埋藏越深,上覆地层压力时间越长,强度越大,孔隙度变小,密度变大,波速变大。
地震波时距关系
包括反射波和折射波时距方程和时距曲线,均方根速度、射线速度、平均速度等
- 均方根速度: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看成双曲线时,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。 (层速度平方按照各层走时加权平均再取根号)
- 射线速度:波按照射线传播的速度(总路程除以总时间)
- 平均速度: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单程传播所需的总时间之比
上图展示了三种速度的关系,
- 当x = 0时,\(v_r = \bar v\),随着x的增加,\(v_r\)将大于\(\bar v\)趋近\(v_\sigma\),
- 当x = h时,\(v_r = v_\sigma\),
- 之后\(v_r\)不断趋近介质最高层速度,\(v_\sigma\)的误差也不断增加
地震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
包括地震仪器的原理,地震勘探观测系统,地震波速测定等
地震勘探抗干扰技术
包括地震组合检波法、多次覆盖技术,地震勘探分辨率及抗干扰技术等